马华总会长蔡细历与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上周六的“王者之辩”,受全国华社注目,辩论会结束后,对这项政坛盛事的评价,有许多说法,比较普遍的意见是,辩论会很好看、很精彩,但缺乏深度,双方论点整体上都没有真正切合辩题——“大马华人何去何从:两线制会否变成两种族制?”
只有一个小时的辩论,扣除观众发问和辩手回应问题的时间,当然不可能对那么一个宏大的题目,展开过于深入和广泛的讨论;但事实上,这场辩论的真正意义,恰恰在于它的好看和精彩。所谓的好看和精彩,指的是辩论的形式,包括辩手和主持人的表现、场内外观众的互动与参与、现场的规格与气氛,但最有意义的,还在于它所带来的后续效应和长期影响。
自从1999年以马来城市青年群体为主导力量的“烈火莫息”运动以来,群众上街头发动示威的公民抗议手段,渐渐成为一种社会常态。90年代以前,号召群众上街示威,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而现在,示威抗议活动变得如同家常便饭,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针对任何课题,三五个人就能举起大字报煞有介事的搞示威抗议。
示威活动从一种罕有行为变成如今大家都见怪不怪的公民民主表现形式,政治论争与抗争从一种主要由议会精英集中演绎的仪式,普及化成今天公民随时随地都方便使用也愿意使用的工具,这是一个民主升华的进步过程。2008年大选过后,民主的浪潮更为汹涌澎湃,政治领袖之间的公开辩论也开始出现,先有安华对垒前新闻部长阿末沙比里,后有林冠英扛上许子根。
但前两次的党领袖级的辩论,显然都不如这次蔡林之辩受注目,尤其是受华社的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马华总会长与行动党秘书长之间史无前例的首次辩论,更是308大选民联正式成形以来,由两个阵营真正有分量的领袖所进行的重量级辩论——蔡细历是国阵第二大成员党党魁,林冠英则是民联最高层的华裔领袖。
这场辩论,全国注目,重点不仅在于多少人观看了辩论的直播或较后的重播,还在于多少人在事后对它提出了看法,无论这些看法是褒还是贬,重要的是,几乎人人都期待下一场辩论,哪怕是蔡细历和林冠英的第二场,或是首相纳吉对垒安华的一场真正王者之辩。
示威既已成为大马民主社会的生活常态之一,使民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下一个阶段,马来西亚民主再向前挺进的下一步,也许就是政党之间的辩论成为另一个常态。
蔡林之辩也许深度不足,而且大部分时候是各自表述,但辩论好看又精彩,不管你是看得喝彩连连,还是看得咬牙切齿,也不管你是马华的支持者,还是行动党的粉丝,大家从此爱上辩论,当辩论的热情变得好像一把火,烧得漫山遍野,它的结果,恐怕连点火的蔡细历和林冠英都始料不及吧。
(本文刊登于2月20日《星洲日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