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朝鲜发射运载“光明星3号”卫星的“银河3号”长程火箭,以失败告终。美日韩的说法则是,朝鲜发射的其实是“大浦洞2型”弹道导弹。
无论朝鲜发射的是火箭还是导弹,据外界估算,朝鲜发射火箭耗费了8亿5000万美元,这笔钱可以购买250万吨的玉米及140万吨的稻米,按照朝鲜当前的配给标准,大约相当于1900万居民一年的粮食。而根据统计,朝鲜有三分之一的儿童营养不良,全国四分之一的孕妇及产妇也有同样问题。
如此一对照,真是一种对朝鲜“喂饱核子,饿死孩子”的先军政策最形象化的讽刺。但是,这种疯狂行径的背后,事实上还是有其看起来非常理性的经济逻辑的。美国经济兼国际政治研究学者保罗•波斯特(Paul Poast)多年前的著作《战争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War),从经济学的视角和理论,探讨战争、军事化、军备竞赛、裁军、武器市场、内战、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背后存在的经济逻辑。
朝鲜是一个高度军事化的国家,前美国总统小布什曾把它列为三个“邪恶轴心”国之一,小布什的反恐战争虽然最终搞得以天怒人怨,但“邪恶轴心”论并非全无道理。据保罗•波斯特著作付梓时的数据,朝鲜在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和现役军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两个方面皆名列前茅,这种情况至今恐怕并未改变多少。
据波斯特的论点,个别国家军事化的成因,主要有两种模型,一是安全困境模型,二是军备竞赛模型。安全困境模型以博弈论为基础,即:一方选择的行动将会对另一方采取的行动产生重大影响。部分国际政治学者的观点是,朝鲜和韩国是少数几个仍处于内战状态的“一个国家”,这种“内战状态”正是形成朝鲜“安全困境”的基调,也正是朝鲜得以号召其国民人人备战、时时备战、处处备战的论述,而其结果只能启动博弈论中所谓“占优策略”的恶性循环——假设韩国选择备战,而朝鲜选择裁军,那么朝鲜将因为感到受威胁,由于两方都不了解对方的意图,为了避免被对方威胁的风险,双方只能选择备战而不是裁军。
第二套模型则是军备竞赛的经济影响模型。这套模型涉及较为复杂的民生物品生产、武器生产、武器总量、国家安全函数之间的算计与平衡,简言之,它要说明的是: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武器,就会感觉自己越安全,这最终导致了军备竞赛的状态。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11年年鉴,世界15大军事支出国,其中中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就集中在东北亚这个区域,另外还要加上一个同时与日韩有同盟关系而与中俄有竞争关系,因而在东北亚地区同样扮演举足轻重角色的美国。换句话说,除了欧洲之外,东北亚可说是世界军事资本最密集的一个地方,处于垓心的朝鲜要如何自处?把自己武装到牙齿,看起来还真是最理性的做法。
劳动党金氏王朝确实很疯狂,但如果疯狂背后的经济理性并没有被一套更理性、更有说服力的现实可能性去推翻、去否定,甚至去取代,恐怕这种疯狂还真能存活好一段时间的。
(本文刊登于4月23日《星洲日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