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Planet Malaysia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921

musailec: 第三者贏

$
0
0
政党政治内部竞争往往有这样一种状况:某选区有两个人物都有资格而且都希望成为大选候选人,两人的支持者分成两个势均力敌派系,互相争得头破血流,绝无妥协退让的空间。

政党最高领袖明白无论他让哪一个人出线,必会引起另一人及其派系的反弹,甚至不惜在背后搞破坏,这不但导致政党在选区的胜算少一半,连仅剩的一半胜算可能也要被消解掉。

这种时候,最高领袖还有一个选项,就是让一名不属于两个派系的第三者出线当候选人,使两个派系都不满意,但由于死对头也和自己一样落选,所以都不会愿意冒险打击那名第三者而得罪最高领袖。

两个派系即便不帮忙,但只要不搞破坏,而且各方维持表面上的相安无事,使党政机制和竞选机器能基本运作,那么这个第三者的赢面可能比起让其中一个派系的人选出线还要高。

第三者赢的关键条件,在于一个赛局中,存在两股相互竞争而势均力敌的力量,彼此既完全没有合作协商的空间,但又没有通吃对方的实力,只好把一个双方都能勉强接受的第三者推上舞台,作为暂时的折衷方案。

大家在台面上保持和平的局面,让这个第三者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领袖,确保权力和资源分配的正常操作,双方在台面下继续养精蓄锐、耗损对手实力,把终极决战的时间点,拖延至能真正分出胜负的未来。

1964年,沙巴首长史蒂文斯和州元首慕斯达化之间爆发权力斗争,引发巨大政治风暴。两人决裂后,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介入调解,把史蒂文斯调去联邦政府当部长,并让当时身为沙巴华人公会党员的罗思仁律师担任首席部长。

罗思仁就是在史蒂文斯和慕斯达化这一场两强相争的权力赛局中,意外成为了沙巴州的第二任首长,也是沙巴第一位华裔首长。这是典型的第三者赢例子。

大选逼近,朝野政党,从巫统、马华到行动党和公正党,地方领袖之间为了争取受委为候选人,而相互竞争甚至相互破坏,已是司空见惯。竞争双方斗争得逾激烈,双方实力逾接近,出现第三者赢的几率就会逾高。


(本文刊登于6月14日《中国报》人人咖啡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592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