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马六甲元老陈清水逝世,见证和参与国家独立斗争的那一代风云人物一个接一个离开,令人感叹岁月不留人。马华官方党刊《蓝天》2007年8月号,配合独立50周年,跟陈清水做过一篇专访,让他回忆国家独立前夕的点滴,如今重读,仍有许多启发吾等后辈之处。
1956年初,以东姑为首的代表团前往伦敦谈判独立事宜取得成果后,东姑从英国回来时先到马六甲怡力操场宣布独立日期,当时任州议员不久的陈清水,受托和另一位巫统议员负责筹备从机场迎送东姑到操场的车队。
陈清水为东姑安排了一辆枣红色的Nash Metropolitan开篷车,车牌是M4442,是他跟朋友借来的。东姑就乘坐这辆开篷车,从机场开往怡力操场,一路上接受群众热情的欢迎。
到了操场,成千上万的群众已聚集那儿,据陈清水回忆:“估计集会的人士有10万人左右,是我平生见到最大、最多的人群,这些群众是从四面八方像潮水一样涌向怡力。…远在郊区的民众,很多都踏脚车、坐巴士,甚至步行而来,后来我听说有好些住在郊外甘榜的民众,在前一天便在操场一带过夜,以便第二天很早就能‘霸占’有利的位置,希望能够清清楚楚见到他们的英雄东姑的面貌及听他讲话。”
10万群众,翻山越岭的踏脚车、搭巴士、步行,就是为了去亲睹一个国家领袖的面貌和聆听他的演讲,这种场面,在今天facebook、youtube当道的时代,当然是难以想象,但更难想象的毕竟是,今时今日的政治领袖,尤其是接续联盟衣钵的国阵领袖,为什么已经不再拥有东姑阿都拉曼、陈祯禄这些独立元勋的道德形象和人格魅力,使人们不分种族,甚至不分政治党派的,“希望能够清清楚楚见到他们的英雄东姑的面貌及听他讲话”呢?
也许陈清水回忆中的一件事情,足以说明若干原因:“由于那时候主办当局财力有限,为东姑准备的讲台,其实是由两辆罗里车并排在一起,把车辆两旁和后面的木板向下开放后而成的,不过,当时大家都不介意,没有人批评。当东姑宣布独立日期时,群众都非常激情和兴奋,高喊默迪卡、默迪卡!”
历史的关键,往往就藏在毫不起眼的细微处,因为群众看见的,就是这些细微之处。
(本文刊登于8月9日《中国报》人人咖啡店)